第一場:黃豑民
台北市艋舺加蚋人,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班。曾參與中央研究院及校內外多項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等助理工作,亦曾擔任師大通識課程、教育學程等助教職務。學術專長為結合台語與醫學之「醫學台語」跨領域研究,現任職於台北市立福安國民中學國文科兼任教師。
第二場:沈曼菱
國立中興大學跨國文化與台灣文學系碩士畢業,現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曾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錦連全集編纂》計劃執行助理。目前任《東亞細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叢刊》編委、臺灣人文學社通訊執行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現代詩、現代主義、空間理論。碩士論文為《現代與後現代——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研討會發表論文有:〈從〈一意孤行的踊想者辭典〉論羅智成與符號〉(2012)、〈歷史的寄存:論施叔青《三世人》中的身/物〉(2012)、〈身體與空間:論向陽詩中記憶形式的生成與演變〉(2011)、〈論鴻鴻《黑暗中的音樂》仿童話詩的暴力書寫〉(2011)、〈記憶與時空之延展──論陳義芝詩作中的土地經驗與鄉愁書寫〉(2010),〈勞與牢——論李昌憲《加工區詩抄》、林彧「上班族詩鈔」中的生產空間〉(2008),〈閉鎖與開放——論零雨詩作中的「房間」隱喻」〉(2007)。
第三場:殷豪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文系博士生。曾獲文學獎、攝影獎,具有華語領隊與導遊資格,喜歡旅行、攝影與臺灣歷史文化,並曾任琉璃產業企劃文案、廣告公司文案、旅遊雜誌採訪編輯等。研究領域主要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之空間批評、通俗文化研究,近二年發表之學術論著有〈隱喻與認知: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花」之隱喻結構〉(2011)、〈帝國下的再現空間:日治時期淡水地景書寫〉(2011)、〈想像的地理:臺灣日治時期文本中的歐戰敘事〉(2011)、〈滬尾夕照:日治時期淡水觀光地景的建構〉(2010)等。目前持續地用意志,探索學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