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
黃豑民
台北市艋舺加蚋人,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班。曾參與中央研究院及校內外多項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等助理工作,亦曾擔任師大通識課程、教育學程等助教職務。學術專長為結合台語與醫學之「醫學台語」跨領域研究,現任職於台北市立福安國民中學國文科兼任教師。
陳彥琳:
目前就讀於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四年級,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台灣文學、台灣古典詩、歷史劇。學術著作橫跨古典與現代,曾發表〈吳濁流《濁流千草集》對漢詩的幾點主張〉(2009)、〈主宰情慾─李昂《鴛鴦春膳》中食慾與性慾交融書寫的另層明示〉(2010)。寫抒情文〈離散的文體〉醞離散體式(2011),之後續發表女人之〈夢〉、巴黎之〈書店〉於自由時報副刊(2012),名句「願做一只玫瑰羨慕的女人」受到文壇迴響。現為學術想像出版社創辦人,是專門為台灣文學研究量身的發行所。
甘炤文:
1985年生。台中一中、台大中文系、台大台文所畢業,台大性別研究學程、傳播學程修業合格,現服役於陸軍台東地區指揮部。曾獲時報文學獎、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墩文學獎、玉山文學獎、花蓮文學獎、浯島文學獎等;發表有論文〈迷園暗夜,烈女媚行──試論李昂《迷園》、黃碧雲《烈女圖》中的性別書寫與家國想像〉(2008)、〈都市風景點線面:試論林燿德散文的「都市」意象──以《一座城市的身世》、《迷宮零件》、《鋼鐵蝴蝶》為中心〉(2009)、〈邊緣/原發聲──讀解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2010)、〈臺灣當代男同志小說中的愛滋書寫與變異想像─以白先勇、林俊穎、紀大偉作品為例〉(2010)、〈淺談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發展的三個面向〉(2010)等。創作入選《晴乞祭》(日本:草風館)、《2010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台北:山海文化)等;主編有《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台北:釀出版)。
【第二場】
沈曼菱:
國立中興大學跨國文化與台灣文學系碩士畢業,現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曾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錦連全集編纂》計劃執行助理。目前任《東亞細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叢刊》編委、臺灣人文學社通訊執行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現代詩、現代主義、空間理論。碩士論文為《現代與後現代——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研討會發表論文有:〈從〈一意孤行的踊想者辭典〉論羅智成與符號〉(2012)、〈歷史的寄存:論施叔青《三世人》中的身/物〉(2012)、〈身體與空間:論向陽詩中記憶形式的生成與演變〉(2011)、〈論鴻鴻《黑暗中的音樂》仿童話詩的暴力書寫〉(2011)、〈記憶與時空之延展──論陳義芝詩作中的土地經驗與鄉愁書寫〉(2010),〈勞與牢——論李昌憲《加工區詩抄》、林彧「上班族詩鈔」中的生產空間〉(2008),〈閉鎖與開放——論零雨詩作中的「房間」隱喻」〉(2007)。
陳鴻逸: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現代詩、歷史敘事。相關論著:〈關於南方詩書寫的思考──兼論「臺灣」作為一種方法論〉(2012)、〈詩語.軍人.國度:流體的生命視角──以汪啟疆的《台灣海峽與稻穀之舞》為主要探討範疇〉(2011)、〈如何書寫「台灣」?如何定位「島國」?──從江自得的《Ilha Formosa》談起〉(2011)、碩士論文《記憶與詩語:歷史敘事與文化實踐的探索-以李敏勇、陳鴻森的詩作為例》(2007)。
葉衽榤:
國北教大台文所畢,目前就讀於台師大台文系博士班。
【第三場】
黃俐娟:
目前就讀成大台文所,博一生。主要關注領域:台灣當代文學、現代詩、女性主義。碩士論文為:〈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為例〉(2010)。曾發表論文:〈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中殖民經歷反思和客語寫作意涵〉(2010)、〈日治短篇小說「納妾」議題中女性形象探討〉(2010)、〈旅人靈魂的想像與追尋──以鍾文音my journal系列為例〉(2008)等。
楊淇竹:
目前為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生,真理大學兼任講師。曾經擔任作家、導演陳玉慧的私人助理,也參與過《海神家族》戲劇的幕後編排記錄;研究領域包含現當代文學、結構主義以及文學電視劇,目前正研究日治時代台灣小說。
著有單篇論文〈茫茫渺渺,恰如親像眠夢——論李魁賢台譯《暴風雨》中的島嶼空間〉、〈誰的土地?誰的歸屬?——賽珍珠《大地》與李喬《寒夜》之文本比較〉、〈記憶迷思——《寒夜續曲》歷史符號之影像再現〉、〈夢的建構——論林耀德〈魚夢〉與〈銅夢〉〉等,分別發表於各研討會與《台灣文學評論》。獲獎部分:新詩〈淡水〉獲中正大學第四屆清園文學獎佳作;短評〈情慾、死亡、救贖之生命行旅——試論《慈悲情人》的宗教書寫〉、〈光明/黑暗之符碼交錯——論《痞子英雄》的社會結構觀〉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年「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兩篇佳作。2010年出版碩士論文《跨領域改編——《寒夜三部曲》及其電視劇研究》。
陳正雄:
外祖父為薪傳獎得主方清祈藝師,出身布袋戲世家,為第三代傳承人。
自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就讀,碩士論文以《李天祿布袋戲舞台演出本研究》為題。目前於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博士班進修、擔任中文系兼任講師、劇團企劃行政,並為家族劇團「鳳舞奇觀」主演。
曾任「遠東昭明樓掌中劇團」企劃行政、前衛出版社編輯、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約聘人員,以及南投縣日新國中人文藝術領域──表演藝術代課教師,指導該校成立布袋戲社團,參加2005年度全國學生創意偶戲初賽,獲優等冠軍。
研究方面,發表偶戲期刊文章,有:〈李天祿布袋戲表演藝術之探討〉、〈當前布袋戲故鄉──雲林縣的布袋戲〉、〈台灣布袋戲文化的發展轉變〉、〈方清祈布袋戲技藝初探〉、〈秀水鄉「五洲金華龍」金光戲的演出藝術〉,以及〈「隆興閣」廖昭堂金光戲初探──以《五爪金鷹》系列之〈雙鷹決戰亡魂橋〉、〈雙珠情仇記〉為例〉、〈臺灣布袋戲「飯匙抵貓」情節描寫之編演探討──以《三才女》、《黑貓抵飯匙》、《拿飯匙抵貓》為例〉等等。
演出實務方面,連續2004、2005年以家族劇團「鳳舞奇觀」團隊主演身分參加彰化縣磺溪演藝獎徵選,分別演出《八卦千刀樓》、《鄭成功傳奇》,榮獲優選、甲等。近年演出經驗有:
1、1992年參與「今古奇觀」本團獲教育部薪傳獎頒獎典禮之開幕演出。
2、2007年獲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邀請於縣府新春茶會上表演布袋戲。
3、2010年參加彰化縣文化局「傳藝飄香處處聞-2010表演藝術巡演」活動,
於鹿港龍山寺演出。
4、2011年6月25日於桃園縣中壢藝術館演出《金角銀角》。
5、2011年7月9日晚間於新竹市文化局廣場演出《獨角大王》。
6、2011年桃園虎頭山關公文化祭於三聖宮演出。
7、2011年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哈哈布袋戲於大埤舊庄國小演出《獨角大
王》。
8、2011年彰化縣文化局傳統戲曲下鄉巡演,12月於天鎮宮、東福宮演出。
9、2012年臺灣燈化在彰化,1月29日在鹿港護安宮演出《金角銀角》。
10、2012年彰化縣文化局傳統戲曲下鄉巡演,4月12日在溪湖文聖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