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中興中文博 戴冠民
論文題目:是「萬魔殿」或「伊甸園」?──論李昂《附身》中的異端系譜創世神話之建構
摘要:李昂自言在其新作《附身》中,首次嘗試寫親情、寫母系社會,特別獻給已故的母親。李昂雖然寫家庭親情,但這些成員不外都是「棄」子(女):失足、污名、混種、邊緣、不潔屬性的「異端」,筆者試圖以三位母親原型的異端母體發軔,拉出一條瑣碎、紊亂且分支槎枒的「異端」系譜,在這附身語境下的母體與子女能構築出何種台灣新神話的「創世」能量?而這些「異端」在李昂的精神鄉土「鹿城」中另外圈出一個異質空間──「雲從堂」,在這空間中所產出的系譜是生養出救贖之光的新樂園?或是更加詭譎幽闇的萬魔之殿?因此筆者將從《附身》文本中探討李昂藉著異端的家庭系譜以及文本中的空間語境來一窺李昂將展演出怎樣的台灣另類史觀。
發表人:中興台文碩 洪雅萍
論文題目:資本主義下經濟發展與勞工權益的面貌──以《奇蹟背後》、《她們的故事》為例
摘要:本文將以台灣在七0年代經濟起飛之際,跨國資本進入到台灣後所帶來的勞工或環境議題,試圖探討由蔡崇隆及陸凱聲共同執導的《奇蹟背後》與柯妧青所拍攝的《她們的故事》這兩部紀錄片中,男性導演與女性導演其影像呈現的差異手法及其關懷面向的異同。當資本主義以一種流動性的姿態滲透到全球時,所產生的諸多影響與議題如何在台灣發酵,以及我們該如何正視與面對。《奇蹟背後》、《她們的故事》此兩部紀錄片皆以台灣七0年代前後的經濟奇蹟作為敘述背景,同樣都重視底層勞工議題,但兩位導演所呈現的手法、關切的面向卻不盡相同,因此本文將從這兩部影片的影像論述進行分析,探討其異同的部份,同時男性與女性導演在處理相似議題時,所呈現的不同論述方法,是否造成觀影者對其議題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選擇這兩部影片的動機,乃是有感於七0年代開啟了台灣經濟奇蹟發展,回過頭看得失之間經濟與勞工權益、環保的平衡點,現今看來似乎仍沒有一個準則,故欲藉由這兩部影片的選擇,期望能引發我們更多的社會關懷及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發表人:台師大台文博 張能傑
論文題目:反共抗俄劇的時代變遷-以台灣皮影戲劇本為例
摘要:台灣的反共抗俄劇是隸屬於當時的執政當局,利用來傳播政治思想、宣傳政策的工具之一。1949年後,國民黨軍政遷都來台,將台灣納為反攻中國大陸的復興基地,開始台灣38年的戒嚴體制。並進行思想上嚴格的管控。為因應反攻復國政策的政令宣導,國民政府開始將其反攻政令,灌輸於台灣的教育和民眾生活當中。1950年後的台灣戲劇,不論是傳統戲曲或是新劇,皆受到當局嚴厲的管理,且演出具有反共抗俄思想宣導的戲劇,各戲種為了響應政府當局的政治策略,也開始嘗試編寫或演出俱有反攻抗俄情節的戲劇。在國民政府不同時期的反共抗俄思想的方針體制下,所演出的劇本編排皆有不同的內容取向,以符合有關當局的要求。本文欲從1949年後,台灣皮影戲劇為配合國民黨軍政的反共抗俄思想,所編寫出的劇本演出。並藉由劇本的分析,討論劇本的編寫,是如何落實國民政府反共抗俄劇的要求,達到宣傳反共抗俄思想的效果,並融入創新的元素。另一方面,筆者試圖釐清反共抗俄劇,雖為執政當局所要求下所產生,但對於皮影戲演出的影響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