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靜宜台文碩 舒懷緯

論文題目:論李欣倫《藥罐子》、《有病》、《重來》中書寫策略

摘要:本文以《藥罐子》、《有病》與《重來》三部散文為研究範疇。李欣倫(1978—)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畢業,現職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專職。共計出版散文集《藥罐子》、《有病》和《重來》。碩士論文出版《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 。2003年獨自前往印度旅行三個月,後基於人道與環保茹素至今,2006年去印度與尼泊爾當志工,身體自我實踐、體會生命過往,所關注的疾病書寫逐漸擴大到關乎生命教育與生命價值。本文嘗試論述作者創作之策略,並試圖推展三部文本中獨特的書寫模式。而散文研究方法尚待完整的文學理論為參照體系,試從文本詮釋與整理為輔助本文。檢視《藥罐子》主要角度為自我記憶凝視為梳理,記憶與藥材兩者攀附的策略關係;《有病》的男女、身體和愛情課題為穿插,體現性別差異到自我存在的哲學思辨;《重來》藉印度旅行成為志工,文本由記憶、身體與旅途為書寫素材,富涵前兩部作品的影子。而創作策略的詮釋由獨立文本與總體三部文本為論述,嘗試理出散文創作的嚴謹安排與所處理題材延伸的問題涵意。

 

發表人:彰師大台文碩 陳冠如

論文題目:「跨界而生」:六0年代台港互塑下的光影──以《船》、《寒煙翠》為分析對象

摘要:瓊瑤小說經電影的譯介,文本意義被再詮釋,本文將《船》、《寒煙翠》放入社會、文化的大文本下,凝視六0年代台港兩地跨界交流的歷史因素,其中,左/右派意識型態的交鋒,揉植成五、六O年代台港電影曖昧流動的系譜,在社會政治文化等大系統(Macrosystem)中,電影語言的意義被生成及實踐,場域(champs)的越界,交織成一些別具特色的光影。如六七0年代瓊瑤的作品中常出現西化、現代性的符號,呈現舞會、鋼琴、等西式生活情調,但整體而言,在邵氏拍攝《船》、《寒煙翠》的兩部瓊瑤作品中,卻看不到「西化」這個特性被強化,當時的香港「西化」比起台灣是更明顯的,其中拍《船》片的陶秦更被稱為歐美派導演不過,仔細分析此時邵氏出品的這兩部片,「台灣在地性」反倒被強調,如原住民、及其歌舞、美麗的寶島風光、美化的農村風情、國家建設的造路場景等,形成港片中特有的「台灣味」。而造就此特色的原因在於台灣當時對於港片的輔導制度、國家文藝政策的影響等。但,台港互動的關係畢竟不是單向的,在探討這兩部片的劇情刪減因素、及歌舞鏡頭的強調上,亦需將香港的背景納入討論,如攝片導演的個人長才,及當時香港流行的青春片、歌舞片浪潮等,進一步辦證六O年代瓊瑤電影是如何在台港各自因素的影響下跨界而生

 

發表人:中正台文碩 張書銘

論文題目:乜寇‧索克魯曼的布農回歸意識論析-以《東谷沙飛傳奇》為例

摘要:由於主流文化的漠視與入侵之下,使得原住民自身的文化漸漸失落,布農族同樣也不免遭受衝擊,乜寇‧索克魯曼在《東谷沙飛傳奇》中置入大量布農族的人文歷史,似乎也正視到這項危機,將自己的想像奠基於布農文化之上,創作出屬於布農族自己的小說。回歸意識對於原住民文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可以重建對於自己民族的認同,本論文即是以探討《東谷沙飛傳奇》的回歸意識為主,透過分析乜寇在小說中營造出東谷沙飛的聖山形象與原因,以及書寫小說時,置入布農族的人文歷史,主要聚焦於洪水神話與狩獵文化,最後討論小說中回歸Bunun一詞的人本精神,藉此看出乜寇在書中所流露的回歸意識以及對於布農的眷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第九屆台文研討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